航天员蔡旭哲:寰宇无界 行者无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廉颖婷 通讯员 占康
仅仅过了22个月,蔡旭哲便带领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飞向太空,成为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史上重返空间站间隔时间最短的航天员,这次任务蔡旭哲首次担任指令长。
参与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参与首次“太空会师”……蔡旭哲和战友们在太空中忙碌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图为神舟十九号乘组在组合体模拟器训练,由左至右为王浩泽、宋令东、蔡旭哲。孔方舟 摄
心怀梦想,蔡旭哲一次次向着太空坚定出发。
从空军飞行学院毕业时,蔡旭哲作出一个让战友们惊讶的决定:主动申请去当年分配意向中最艰苦的一支部队。
晴空万里,驾驶战机翱翔蓝天,是蔡旭哲最享受的时候。爱人坐月子,他休假陪护照顾。每天只要有空,他就趴在窗户前望着天空自言自语:“今天天气能见度高,适合飞行。”要么就坐在地上铺开一张白纸,画着密密麻麻的座舱细节图进行研究。
蔡旭哲逐渐成长为飞行骨干,遇到大小数次故障,他都能转危为安。上百种应急事故预案就像刻在他脑子里一样,随时可以启动。
因为安全飞行1523小时,蔡旭哲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先后荣立三等功和二等功各一次。
2010年5月5日,是蔡旭哲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和其他6名战友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要经历脱胎换骨般的淬炼。不但要重新走进课堂学习枯燥的基础理论,还要完成包括体质、心理、航天专业技术等上百门科目的艰苦训练。每个科目挑战的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蔡旭哲要沿着这100多个科目的“登天”台阶逐步攀登而上。
“我特别认同战斗英雄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宣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也成为他克服种种难关的制胜密码。
2019年12月,经过12年执着与奋斗,蔡旭哲入选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即将圆梦太空,他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感到了责任和压力。首次对三舱三船组合体在轨运行管理,航天员工作量巨增,也面临许多新的技术状态。蔡旭哲深知每个操作、每个细节都关系任务成败,地面训练更要分秒不差、毫厘不失。
图为神舟十九号乘组在进行飞船程序训练,由左至右为宋令东、蔡旭哲、王浩泽。孔方舟 摄
每次大型试验、大项操作,蔡旭哲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对任务流程、操作手册一遍遍推演、一遍遍练习,反复背记、烂熟于心。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驾乘飞船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在轨驻留6个月。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以来情况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航天员乘组工作量最大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也被网友称为“最忙乘组”。
2022年9月17日13时35分,蔡旭哲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舱门,执行首次出舱任务。在这次出舱活动中,他要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即首次舱外救援验证。任务中,蔡旭哲模拟失去工作能力的航天员,陈冬将其从舱外带回出舱口,整个过程持续约20分钟。
为了更加逼真地模拟特情,蔡旭哲将紧紧握着舱壁扶手的双手松开。那一刻,他唯一的安全装置就是系在同伴腰上的一个挂钩。
2022年11月17日,蔡旭哲和陈冬再度搭档出舱,完成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后的首次出舱活动。他们在问天舱和梦天舱之间架设起舱间连接装置“天桥”。
“天桥”搭好后,为了验证安全性和稳固性,蔡旭哲还要进行首次跨舱段舱外行走。在悬空的“天桥”上攀爬,下方是深不见底的黑,每走一步,都充满风险和挑战。
站在机械臂上的陈冬以及在舱内支持的刘洋,看着“天桥”微微晃动,心里替蔡旭哲捏了一把汗。蔡旭哲则小心翼翼地坚定前行,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天桥”很牢固!请后续队友放心,请科研人员放心,请祖国放心!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抵达中国空间站,和神舟十四号乘组经历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首次太空会师。随着镜头定格的瞬间,这一画面被载入中国航天史册,也成为蔡旭哲人生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图为神舟十九号乘组在进行出舱机构操作训练,由左至右为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孔方舟 摄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蔡旭哲同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蔡旭哲并没有在鲜花和掌声中迷失,他只有一个信念:“我要早日返回太空。”他迅速将心理和身体状态全部归零,半年后,就投入正常任务训练。凭着优异的表现,蔡旭哲被选入神舟十九号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这次任务中,神舟十九号乘组要面临一些新的挑战:进行多次出舱活动以及超过半数以上的新实验、新项目。针对新实验,他们和科研人员沟通交流,反复推演实验的每个环节,提高可行性和可靠性,确保实验能在太空顺利开展。
每次训练完,蔡旭哲都会带着队友们复盘,总结经验。“学习不能放过一丝疑问,训练不能有一丝懈怠,操作不能有一丝疏忽,遇到困难不能有一丝退缩。”蔡旭哲对乘组提出“四个一”要求。
第一次飞天,蔡旭哲准备了12年;第二次飞天,他仅准备了不到两年。正是有了十多年的潜心磨砺、积蓄力量,才能厚积薄发,成就非凡。
热点信息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廉颖婷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目前,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已...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廉颖婷近日,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管理推进会在江苏省常州...